日前在金石堂書架上看到一本新書"在愛裡相遇",封面的簡介短籤引起我打開內頁的慾望...
教養不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,它更像鋪路,得一天天、一寸寸地做。
讓我們繼續為做一個好大人而努力,讓我們以熱情生活的身影,
投遞美好訊息的語言,成為孩子的活榜樣。
做個好大人,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。
博客來網路書店"在愛裡相遇"書摘&作者簡介: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30259
"在愛裡相遇"作者:蔡穎卿的部落格:
媽媽是最初的老師--bubu's Blog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ubutsai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鉻記(印)[imprinting]
奧地利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,1935年根據鴨、鵝的學習行為,提出鉻記(imprinting)的概念:
孵化後不久的幼雛會透過視、聽刺激學會辨識親鳥(親生父母或養父母)並到處跟隨其行走。
從親代來的視覺和聲音刺激,造成牠們對親代在心中留有深刻印象,牠們本能地跟著親代的過程即銘印。
這就是銘印
有部外國影片"返家十萬里",小女孩撿到一窩野雁蛋,雛雁破殼而出即見小女孩,
之後在她細心照料和養育下,野雁們認定了她就是牠們的媽媽,開始模仿學習她的動作,
導致野雁不會飛,延伸出小女孩和父親一同駕駛滑翔翼訓練野雁,協助牠們找回本能和棲息地的劇情...
父母是影響孩子銘印的關鍵
孩子出生和成長過程中也有銘印現象,透過視、聽覺觀察和辨識所見所聞。
身為最貼近孩子的父母,其舉手投足,說話表情都在孩子的注視下,慢慢被模仿、學習。
在孩子似懂非懂、成長摸索階段,父母是他們最初的老師與典範。
以前在小學教書時,每到開班親會,和與會的家長交流後,
總會不經意玩起"親子連連看",感嘆"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敎出什麼樣的小孩"。
更促使我決心未來有機會為人母,要以好榜樣來教育孩子,
讓孩子在充滿愛與關懷的氛圍下快樂、健康的成長。
蔡穎卿老師教育孩子的方式,也許不見得適合每個家庭,每位父母,每個孩子。
但她有許多論點值得讀者參考和思索,抓住文章中你想看重的那個Point,
考量個體、環境、背景等因素,再加上自己的見解與體會,
相信只要多給點愛,多用點心,親子都能在愛裡相遇,在愛裡成長,在愛裡收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