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,
無法體會那震撼帶來的威力與傷害...
不想再次委屈承受,
心臟只有一顆啊...
再來一次可是會心跳停止的...
不是不願實踐夢想,
人生嘛...
總有許多曲折與巧合,
誰知當時恰好有個機會轉彎,
偏偏時間不允許我沉澱、思考,
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,
無法體會那震撼帶來的威力與傷害...
不想再次委屈承受,
心臟只有一顆啊...
再來一次可是會心跳停止的...
不是不願實踐夢想,
人生嘛...
總有許多曲折與巧合,
誰知當時恰好有個機會轉彎,
偏偏時間不允許我沉澱、思考,
文/楊茂秀(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)
|
「廚房」是小孩接觸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室;廚房可以把青菜、生肉等變成餐桌上美味的餐點。「書房」是孩子的第一座心靈的廚房,在書房裡,孩子可以料理出自己的精神餐點,重要的是,大人要願意提供他們這種機會。 至於「書店」,那是精神糧食的菜市場。我們教小孩成為社會文化的成員,透過飲食填飽肚子固然重要,但精神層面的經營與照顧,也很重要。帶孩子上菜市場,可以學到市場的語言、受到市場的教育,市場裡藏了許多精采的社區文化,書店也是如此。 書店的店員、書籍的擺設、書店的其他顧客,共同營造了「精神文化的菜市場」,孩子在那裡看到、學到的東西,絕對不亞於在教室的所見所聞。 教會孩子善待書籍,就像教會孩子善待食物一樣。我們不僅不能暴殄天物,還要有印第安人對待食物的態度:把食物當作即將成為自己身體一部分的東西,必須尊重它、善待它。 尊敬書本,最重要的當然是閱讀;但是「閱讀」包含了「閱讀的動作」、「閱讀的環境」,以及「讀後的討論」。閱讀是多元而全面性的活動。 一份食物,用塑膠袋裝、用保麗龍的盤子裝,跟用精美瓷盤或陶盤,甚至加上擺盤裝飾來呈現,營養也許沒有差別,但是吃的心情與氛圍卻有天壤之別。 當一個人不在乎餐具,就缺乏了飲食文化美感的素養。同樣的,當一個人拿到書,不在乎閱讀環境,不在乎書的裝幀、印製條件,不在乎閱讀過程與閱讀後的談論,那麼,這個人對於閱讀文化所能提供的東西就缺乏吸收,以及享受其中營造許多元素的能力。 會好好帶孩子一起逛書店,曉得以高雅態度在書店走一圈的人,一定不會把書當裝飾品,隨便亂買書;也不會把讀得多當成讀得懂,更不會把讀得懂當成讀得優雅。 |
文/楊國明
|
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米勒的名畫《拾穗》後,有很深的感受。 一是,依稀記得懵懵懂懂的幼年時期,住在三重鄉下,曾跟著家人在別人的落花生農地上,撿拾農地主人採收後遺落或丟棄的小「土豆」,回家炒成配稀飯的小菜。因此賞畫當下,跟《拾穗》裡三名在收割後的田裡俯身撿拾麥粒的貧婦,產生了異時空的交流。 二則跟農事無關,而是爬了三十個年頭的格子,竟也因「拾穗」而起。 大學畢業那年,我「不知天高地厚」的,把教授上過的一篇英文小說《牆上的臉》翻譯出來,投稿到一本以米勒這幅名畫《拾穗》為名的雜誌,不久後被刊登出來。 從此,我訂了多本英文雜誌,翻譯許多文藝、動物、醫學、科學等文章,跟《拾穗》前後結緣有六七年之久。在左營當兵時,我還曾去《拾穗》月刊的辦公室拜訪當時的主編。因為當時大膽的踏出了第一步,我的腦海中不僅深刻的保存著《拾穗》裡三名拾穗婦女的形象,還「無心插柳」的踏上了爬格子的漫漫之途,至今未曾間斷。 有人說:對同一件事能堅持這麼久,真不簡單;我則認為:踏出第一步才最困難。所以,對於任何夢想,踏出第一步是需要一些努力,也許並不順利,但當你勇敢的踏出去後,「隨著接踵而來的每一步,你可以無限的增加那第一步的價值。」(With every additional step you enhance immensely the value of your first.—Emerson) |
(本文摘錄自國語日報)
存在於世上快二十又九年,
總覺得自己對許多人事物仍懵懵懂懂,
慶幸一路上都有家人、朋友的扶持和貴人的相助,
才能健健康康、平平安安的活著。
至今,
我到底,
學了些什麼?
做了些什麼?
得了些什麼?
失了些什麼?
暨去年九月下旬的台中溫泉會館之行,這次是我第二次與阿姨一家人出遊。
感謝表姊們的熱情邀約,讓我的旅行記事又添了一樁。
喜歡拍照的我,負責記錄這兩天的點點滴滴。
喀嚓!喀嚓!不知不覺地拍了兩百多張...
太魯閣號
首次搭乘太魯閣號到花蓮,舒適乾淨。沿途的風光明媚讓旅客的目光頻轉向窗外。
第一站:太魯閣白楊步道
步道入口處,需要帶手電筒進入,不然山洞可是伸手不見五指啊!
拭淚過程總是讓人心痛、難耐...
我鼓起勇氣提出並面對,也曾試圖給予轉寰機會,
但過了那個時間點,慢了就是慢了,錯過將不再復返...
終於看清、頓悟,該有的禮貌與行動都已交代,不值得再流淚了...
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處理方式,互相尊重吧...
只能說一切是上天的安排...
拭淚過後的成長,將促使我更堅毅、果敢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