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楊茂秀(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) |
「廚房」是小孩接觸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室;廚房可以把青菜、生肉等變成餐桌上美味的餐點。「書房」是孩子的第一座心靈的廚房,在書房裡,孩子可以料理出自己的精神餐點,重要的是,大人要願意提供他們這種機會。 至於「書店」,那是精神糧食的菜市場。我們教小孩成為社會文化的成員,透過飲食填飽肚子固然重要,但精神層面的經營與照顧,也很重要。帶孩子上菜市場,可以學到市場的語言、受到市場的教育,市場裡藏了許多精采的社區文化,書店也是如此。 書店的店員、書籍的擺設、書店的其他顧客,共同營造了「精神文化的菜市場」,孩子在那裡看到、學到的東西,絕對不亞於在教室的所見所聞。 教會孩子善待書籍,就像教會孩子善待食物一樣。我們不僅不能暴殄天物,還要有印第安人對待食物的態度:把食物當作即將成為自己身體一部分的東西,必須尊重它、善待它。 尊敬書本,最重要的當然是閱讀;但是「閱讀」包含了「閱讀的動作」、「閱讀的環境」,以及「讀後的討論」。閱讀是多元而全面性的活動。 一份食物,用塑膠袋裝、用保麗龍的盤子裝,跟用精美瓷盤或陶盤,甚至加上擺盤裝飾來呈現,營養也許沒有差別,但是吃的心情與氛圍卻有天壤之別。 當一個人不在乎餐具,就缺乏了飲食文化美感的素養。同樣的,當一個人拿到書,不在乎閱讀環境,不在乎書的裝幀、印製條件,不在乎閱讀過程與閱讀後的談論,那麼,這個人對於閱讀文化所能提供的東西就缺乏吸收,以及享受其中營造許多元素的能力。 會好好帶孩子一起逛書店,曉得以高雅態度在書店走一圈的人,一定不會把書當裝飾品,隨便亂買書;也不會把讀得多當成讀得懂,更不會把讀得懂當成讀得優雅。 以為讀得很多或藏書豐富,就比較有智慧,其實這個邏輯正是閱讀文化裡最可怕的絆腳石。 (本文摘錄自國語日報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