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劉靜娟 |
我們能回饋的大約就是「多吃」了。也可以謝天謝地……
派駐歐洲的朋友在MSN對談裡,說想到臺灣的水果就流口水。那兒沒什麼水果吃嗎?他說能買常買的就是蘋果和柳橙;沒有鳳梨,沒有芒果。 鳳梨和愛文芒果正當令,難怪他光看到新聞報導就要垂涎。 這兩樣水果也是我夏天裡愛吃的,削好裝一盒在冰箱裡,就覺得豐足。情緒不佳時,只要想到當下可以品嘗它們,從口腔到心情都會有微妙的變化。用小叉子優雅的一口一口吃,細細體味它的香氣和甜美的滋味,更有一種小市民的幸福感。 還有香蕉、木瓜、西瓜、火龍果、梨。難怪朋友要感嘆:「臺灣怎麼那麼好,有那麼多好吃的水果。」 有一年去峇里島旅行,朋友說我們住的旅館提供豐富的早餐,早上那一頓要吃得「夠本」,中餐只吃水果。水果當正餐太好了,也適合閒閒到處遊逛的行程。可是事實不盡如理想,有時為了買水果,兩人必須走很多路;可供選擇的水果不多,也不如預期的價廉。那是我第一次扎扎實實的體會到「臺灣真是個寶島」;不僅水分多滋味美的水果多,菜場超市路邊攤,輕易都可以買到,而且便宜。 所以水果盛產、農人叫苦時,都教人心生不平、不忍。我們能回饋的大約就是「多吃」了。也可以謝天謝地──臺灣的氣候、土壤;謝辛勤的農人,以及努力研發改良水果品質的專家們。
|
wumi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